章丘五中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

章丘五中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

2020——2023年)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胸怀“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教育理想;坚持“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实施“眼中有学生,心中有目标,胸中有策略”的教育方略;坚持以“领袖气质、团队精神、一流事业、精彩人生”为育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实施教育科研带动战略,以“差异化教学,个性化指导,多元化发展”为教学研究的总方向,以教学策略研究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进一步完善和固化我校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施特优教师和名牌学生培养战略,积极引领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创建济南市特色学校为契机,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优化教职工岗位双向选聘制度,逐步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的新体系,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清晰描绘章丘五中的发展蓝图,把章丘五中打造成在济南市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的特色学校,特制订2020——2023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

二:教师现状分析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自建校30多年来,面对较差的生源基础,五中人不甘落后,奋发图强,始终传承着“敬业 严谨 善诱 奉献”的教风,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生活上团结一致,和睦相处,任劳任怨,认认真真的上好每一节课,耐心的教好每一名学生,为五中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逐步形成了具有五中特色的“和实”文化灵魂。

在和实文化的引领下,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力量,他们善于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勇于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师资基础。目前学校35岁以下的教师有102人,36到45岁的有208人,46到49岁的有47人,50岁以上的教师33人,总体年龄结构合理。

学校教科研氛围浓厚,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科研经验,形成了比较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学校先后组织老师们学习布鲁姆的“目标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华东师范大学皮连生教授的《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心理学》《智育心理学》。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总结形成了“理念领先、典型引路、全员参与、单向反思、双向交流”的教科研思路,按照“分类推进、循序渐进、贵在坚持、重在实效”的原则,以科研推动教研,以教研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推进,在“自主达标式”教学的基础上,形成了“主体探究式”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课堂教学模式及评价标准,突显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为主攻,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特色,办学效益显著提高。融汇百家、发展创新、自成一家”的教科研目标的指引下学校运用科学取向教学论思想,对学校的教学策略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并最终创建了包括“共享式备课”、“建构式”和“嵌式评价”在内的全程高效的SCE项目教学系统。2015年、2016年分别在我校召开了济南市教科研现场会、山东省第一届教师发展研讨现场会及华东师大皮连生教授主持的全国课题研究团队教研教改现场会,对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和引领促进作用。全体教师爱岗敬业,专业发展的后劲和潜力十足,学校有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以及多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自主追求。

三、总体目标和思路

我校教师专业成长总目标是:在反思中提升自我,在同伴互助中发展自我,在专业人员的引领下完善自我,努力争做胜任型、特色型、专家型教师。我们的总体思路是:一个中心(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两个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三个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通过开展扎扎实实的研究、探讨、合作、交流、互助活动,搭建一个平等、和谐、共同学习和共同提高的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四、工作目标:

1.用自我培养与集体培训等形式,营造出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与成长的氛围和环境,构建具有本校特色校本培训体系。

2.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加强学科拓展研究,鼓励教师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

3.进一步开展教学精细化研究,通过专题研讨,提出更适合我校教师个人和学校发展的课改工作设想。

4.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带教工作,使他们在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工作方法.研究能力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5.举办多种形式的教学展示和技能评比活动,搭建舞台让教师来汇报交流自己的成长过程和培训成果。

五、工作措施

一)成立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各处室为具体负责的工作机构,分阶段制定目标,建立责任考评机制。

  长:  万传兵

副组长:         云  张  勇  温洪利  石凤吉 

  员:  张学锋       赵长岭 李长盛  各学科教研组长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1.把师德建设工作做为首要工作,抓紧抓好,抓细抓实。把师德建设工作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抓好学习、宣传和培训,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2.召开动员大会,层层落实责任。各校要及时开展师德建设动员大会,宣读师德建设实施方案和师德建设评估办法及细则。要求每位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师德修养计划。请家长、学生、社会共同监督,同时要求每位教师签定承诺书,并公布于众。

3.深入学习《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树立以德治教的道德意识,组织好每月的教师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4.认真组织学习全国师德楷模先进事迹,培树本校自己的师德典型,大力宣传典型的先进事迹,尤其要发掘本校典型教师的事迹和先进经验,提高典型教师的影响力和示范性。

5.在家长、学生中开展调查问卷活动,促使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需要,从而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以适应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的需要。

6.开展师德承诺和签定《教师师德承诺书》活动。承诺的内容要征求学生意见并进行公示,同时在校内进行两级承诺,即教师向学生和家长承诺,教师向学校承诺,并签定承诺书。

7.对照师德评价办法及细则,认真梳理反思,自省提高,通过学校评、学生评、家长评确定每一位教师的师德等次,对在师德建设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进行表彰,并总结学校师德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及时推广。

8.要把师德建设工作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与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结合起来,与加强学校管理、创建和谐校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校务公开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师德建设的质量和效果。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形成加强和推进师德建设的整体合力,促进全校师德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1.树立“尊重每个人,发展每个人”的人本管理理念,用科学的发展观建立教师评价体系。从思想素养、教学教研基本功、课堂教学水平、教学实绩等多方面综合了解现有教师现状,分层次提出要求,跟踪考核,进而确立学校教师队伍培养的整体框架。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教师提出不同目标和不同要求。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的教师根据学校的整体规划、个人实际,按照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的要求,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学校要为每一位教师“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并且要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电子档案”。

1)30岁以下教师专业发展与培养要求

年轻教师是学校的新生力量,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有计划地指导培养这部分青年教师,使他们在三年内成长为胜任型教师是学校的职责。

A.上岗未满三年青年教师,必须拜师。

a)跟班备课、听课学习,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掌握常规教学基本功;

b)每学期上2节汇报课,并学会撰写课后反思、教学案例或教育叙事等,通过持续的教学反思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B.以学年为单位制定符合个人特点的专业发展计划。

C.积极阅读教育专著,每学年业务学习笔记不少于5000字。

D.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三年内至少参加一个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效。

E.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进行反思,做到一课一个小反思;一学期至少两次大反思,并撰写出相应的论文、案例,并积极参加各类各级评选;每年上交论文和案例至少各二篇。

2)40周岁以下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30周岁以上40周岁以下的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其专业发展需要继续提升,目标是成为个性鲜明的特色型教师。培养发展的方式方法是:自定发展计划,开展基于实际问题的教学研究,个体创造特色,合作体现优势。

A.以学年为单位制定符合个人特点的专业发展计划。

B.精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每学年写出不少于4000字的读书笔记。

C.提交研究课题。研究的指向应该是指向解决学科教育实际的问题。研究课题独立设计承担。

D.每学期提交至少1篇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教学课例(或1篇专题研究论文),存入个人专业成长记录袋。

E.每学期至少上公开课1节,并主评1节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

F.每年至少做一次专题讲座、经验介绍。

3)40周岁以上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A.按学年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B.看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每学年写出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笔记。

C.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组内示范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

D.积极总结教学经验,争做专家型教师。

2.注重研训一体化,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1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对教师进行多方面的业务进修和培训工作,每学年至少请1名教育理论专家,1-2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一线学科教师开设专题讲座,促进教师不断转变观念,建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始终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同时支持教师参加市、县级骨干教师培训;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等。

2加强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尝试进行项目培训、活动培训、任务驱动等自主培训。加强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上的自我学习、自主提高,强调教师基于学科的研究与探讨,要以问题为本,开展教学行动研究与教科研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关注新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与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3建立以校培、组培、自培相结合的研训一体化校本培训模式,定期举行教育教学工作专题研讨活动,为教师教育提供有效载体;加强教研组建设,重视备课组活动,要求“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定进度”,加速教研气氛的形成。

4建立校级课题管理机制,引导教师进行专题研究,为申报各类各级课题作积极准备,每个教研组有一个研究课题,每位教师至少参加一个课题研究,通过制度建设为导向,引导老师积极撰写教学心得和科研论文,每年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若干篇。

3.创设校本培养机制,为形成骨干梯队建设搭设舞台。

1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实施,根据师德和教学水平和发展潜力,帮助教师制定教师专业自我发展计划,让每位教师将学校目标的实现与自我价值实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2每学年教导处要组织对全体专任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一次评教评学调查问卷,每位教师教会收到问卷信息反馈表,并根据反馈内容,自选整改。

3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一方面鼓励每个教师结合自己特长和学校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另一方面启动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组织部分教师及教研组编写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4.建立多元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2017-2020)

1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以教师的自评、互评、学生及家长评议和学校评议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多元化评价。

2改进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坚持并完善全员聘用合同制、岗位责任制,完善教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的师德素养、德育工作、教学能力、教科研成果、培训情况、培养特长生及合作互助品质等进行全面的考核,逐步形成评价与奖惩、评价与任用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用评价来促进教师水平的整体提高。

3建立个性化的“教师学习和发展档案”。充分依托教导处和教研组,对每一位教师制订课堂教学改进和完善计划,明确每学期重点突破的薄弱环节,从而全面深入教改核心,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课堂改革效能。

4学校设立奖励制度,制订相关配套制度,构建发展和成功的环境。

a.对教师的考核实行“常规考核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制度。

b.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记录档案制度。科学记录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

5.加大经费投入。

教师专业发展虽然是精神上的储备,但必须要有物质上的保证。学校将加大此项工作的经费投入,结合教育教学需要,为教师购买学习资料,订阅报刊;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邀请专家学者讲学指导;选送教师参加学习进修,帮助教师拓宽学习领域,不断更新知识。

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发展和新任务,我校全体教师将努力学习,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站在新起点,树立新形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努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