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崖遗址

城子崖遗址位于章丘区龙山街道办事处东武原河畔、被称为“城子崖”的台地上。1928年春,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吴金鼎先生在山东作考古调查时发现。1930年11月和1931年10月,中央研究院与山东省政府联合组成山东古迹研究会,先后两次进行发掘,揭露面积15600平方米。上层为周至汉代几个不同时期的遗存,下层是首次发现的一种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与已知的以红陶和彩陶为主要特征的仰韶文化有显著的区别,被称为“黑陶文化”,又因遗址与龙山镇毗邻,遂正式以“龙山文化”命名。遗址下文化层包含部分岳石文化遗存,由于当时认识条件的限制,未能加以区别。在发掘中还发现了城墙遗址。1989年和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4个月的勘探和试掘,发现了分属龙山文化时期、岳石文化时期和周代的3个城址。同时,还在遗址中找到了1931年发掘的4条探沟的坑位,并重新挖出了4号探沟。发掘者认为当年确认是龙山文化的黑陶堆积,应是岳石文化堆积,当年确定的龙山文化城址,应是岳石文化城址,即夏代城址。

城子崖遗址是中国考古工作者发现和发掘的第一处原始社会遗址,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认识和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则表明当时这一地区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居全国领先地位,是中国早期文明中心之一。夏代城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早期城市发展关键环节的空白。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 区文化和旅游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