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春牛,剪春韭。春意渐浓时,章丘各处厂房工地生机勃勃、产业园区欣欣向荣,掀起一轮项目建设新高潮。
位于章丘南部山区的文祖街道,几个重点项目随之陆续开工,建筑工人忙得热火朝天,其中不乏70多岁的村民,他们举止利落、神情专注,手底下的活计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人。
“那几位村民都是村里的老石匠,手艺很精。如今年纪大了,外出打工处处受限,我们经过沟通后达成合作意向,招揽他们加入项目建设,每天支付100元劳动报酬。虽说不如在外挣得多,但是能实现家门口就业,大家都欣然接受,工作起来积极性也很高。”项目负责人表示。
文祖是远近闻名的“建筑之乡”,仅青野村常年在外从事建筑行业的村民就有超过400人。“年纪虽大,技艺犹存”成为文祖当地剩余劳动力的“标签”之一。自去年以来,借助章丘“三变改革”的东风,结合疫情防控形势,文祖街道充分发挥村级劳务合作社作用,坚持统一负责组织领导,形成党建引领下以工代赈“11424”模式,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按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我们明确实行以工代赈政策的目的,严格规范以工代赈项目审批流程和实施程序,积极吸纳农村劳动力,将项目资金的20%提前拿出来,保障以工代赈工资正常发放。”文祖街道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涛表示。
作为全区以工代赈试点单位,2022年,文祖街道全面拓宽劳务合作渠道,改变过去村民在劳务承包中“单打独斗”的局面,依托省级美丽乡村、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项目,就地解决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就业150余人。
联合山东高速、薯立方、三生万物、舜耕九州等经营主体,解决本地用工近百人,安置就业人数300余人,带动村集体增收130余万元,发放公益岗补贴30.24万元。
同时,在党建联盟框架下,成立街道经济联合总社,引导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村抱团集群化、规模化发展,鹁鸽崖、石子口村村民已入股175万元,实现“保底收益8%+浮动分红”,群众在家享受到了发展红利。
千年流苏树下,甘泉村的“流苏餐厅”规模初具,一个总面积约360平米,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流苏体验园将于近期建成,并正式面向游客开放。“做梦都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每天有活干了!”甘泉村村民说道:“本来因为疫情觉得今年没法出去挣钱了,现在家门口也能挣钱,还安全,一举两得”。
“去年我们村通过以工代赈建设美丽乡村,为村民发放劳务费28万余元。”据甘泉村党支部书记张希文介绍,在街道党工委助力下,甘泉村充分利用土地、置业、旅游、劳务四大股份合作社和希尔顿大酒店合作,开发高端民宿,盘活村内150处闲置的宅地基和空闲院落,项目建成运营后,将进一步带动集体经济发展,促进村民稳定增收。
水河村紧邻济南动物园、植物园,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该村以“三变改革”为抓手,通过清产核资将村集体财产明晰化,以产业带动集体和群众增收为工作目标,引进了山东舜耕九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村民的26处闲置房屋使用权,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将其进行改造升级,围绕“十八坊”主题建成精品民宿,辐射周边管区,连点成片,打造成为民宿集聚区。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村民就近就地就业,我们在项目中积极推行以工代赈,项目区所有建设项目由村民通过村级劳务股份合作社参加务工,务工人数120人。”水河村村支书冯光禄介绍,“美丽乡村形成的基础建设资产按照投资额的2%租赁给舜耕九州农业有限公司,每年村集体获取5万元收益,也打破了过去财政资金投入的基础设施没有收益的局面。”
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规划紧密结合,水河村以资源盘活为抓手,发展资源经济、合作经济、股份经济,实施以工代赈项目,通过招商引资、整合项目资金、发展特色产业等举措,围绕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四大要素规划“一轴一环三区”,将曾经无人问津的小山村打造成为风景秀丽、游客如织的旅游度假村,新型村集体经济一举破解了村集体收入薄弱和村民增收难的问题。
“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将于3月1日正式施行。对于尝到以工代赈“甜头”的文祖街道来说,政策加持无异于为强村富民增加了又一个重大利好。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劳致富,不等不靠,是努力振兴乡村、建设美好家园的初心。“在文祖街道,重点工程项目成为实施以工代赈的重要载体,这就意味着加强重点工程投资力度将极大带动群众务工增收。此举不仅能缓解当地农村劳动力务工增收所面临的较多困难,充分挖掘项目用工潜力,而且能够通过劳有所得,让群众‘人尽其用’,进一步带动富民增收。”文祖街道党工委书记夏方俊表示,“以工代赈强调资金保障。对此,我们强化专项监督,审查项目资金运行和推进情况的同时,保障工程质量,激活村内小微企业发展活力。”
据了解,从2022年至今,文祖街道纪检监察工委对以工代赈开展专项督导12次,深入2个村开展工作,确认施工人员192名,审查资金500万元,有效保障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确保以工代赈项目真正惠农、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