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盘泉

龙盘泉在眼明泉公园西南端,在龙盘山之尾、旧称西山首端的石崖内,纵深约6米,宽约2米,四周皆自然岩石,上有草木葳蕤掩映,如龙潜其踪,虽首尾不见,依然感觉神秘莫测,望之生畏。

龙盘泉与虎踞泉虽然都是在2004年公园建设时候取名的,但“龙盘”之名却渊源极深。在明嘉靖版和清乾隆版《章丘县志》上记载:龙盘山在县治所南二十八里小胡山西北十余里。却并无唐王山、双山、西山、堂子崖的记载。为什么出现在同一区域内几座山只有一座有记载?这几座山是什么关系呢?

《三齐记》云:周初有神龙潜此,故名。上有神迹祠,相传姜嫄所履。《太平寰宇记》记载:全节、章丘两县有神迹,乃姜嫄所履处,今祠废,有遗基;又名吞山,亦名唐王山,有唐碑,字漫没不可辨。《魏书·地形志》:济南领县六,于土鼓城下,有龙盘山。

《章丘山水辑录》对此做了详细分析,即唐王山、龙盘山是一座山。大体脉络是这样的:姜嫄因为踩了一个大脚印而有孕,生下的孩子叫后稷,后稷是瞬手下的一员主抓农业生产的大将,就是人们常说的神农氏。到周朝的时候,有龙潜藏于此,故名龙盘山。山上有姜嫄、后稷的神庙。到了唐朝,李世民把中军大帐驻扎在龙盘山上,他走后人们在山上重修了山神庙,除原有的姜嫄、后稷神像外,又增加了唐王李世民的塑像,并立碑记之。附近居民多来祭祀,颇为灵验,渐渐地人们便把龙盘山叫唐王山了。

在建国以前,龙盘山还没有被纵横交错的道路、小区分割成现在的不同区域。从坐落在绣惠的县衙看,龙盘山是一带群山,现在的小东山公园、唐王山公园(又称双山)是龙的触须,现在的塘子崖又叫西山的是它的龙尾。明水镇是在山坳里的有泉水出露的村镇。所以无论明嘉靖还是清乾隆的《章丘县志》,就只有龙盘山的记载,再无其他。只是当地人为了区分方位,会起不同的乳名:如小东山、堂子崖,以前的西山。

龙盘泉正好在龙盘山的山脚,旧称西山的首端,用一条龙来形容的话,龙盘泉正好在龙尾那一段开始的地方。这里的石头不软不硬,杀钢杀铁,用来磨铁具磨得快、效率高,是全国有名的魔石产地,人称“塘子魔石”。可惜的是这种石头现在基本不见踪影了。

龙盘泉与虎踞泉是建国后人工开挖的两个基坑,龙盘泉往西供给杨胡村的农业灌溉,时称杨胡提水站。现在龙盘泉山顶上的渡槽还在。随着城市的发展,提水站废弃,成了公园内的一个景点。只是一起开挖的两个基坑,虎踞泉一直是自然出流量最大的一处泉水,龙盘泉却是整个眼明泉公园里出流量最小的一个,有人说是因为提水站拆毁时落石填埋了,也有人说真龙总是潜踪。

画堂春·龙盘泉

姜嫄后稷启农端

四千年内民安

五谷丰登首卦乾

山表龙盘

唐王扎营此处

洗去满身风寒

八方德瑞盖循官

泉表龙盘

信息来源: 爱章丘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