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科普知识

2010-01-07

一、 乙型病毒性肝炎常识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通过母婴、血液、体液和密切接触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传染病。

二、 常见问题解答

1、 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染源有哪些?

各型乙型肝炎病人和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均可以作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

2、 乙型病毒性肝炎常见传播途径有哪些?

主要有母婴传播、接触传播、医源性传播三种传播途径

①母婴传播包括3个阶段:

宫内传播:出生前已被感染。

后传播:抚养过程中被感染。

 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

 分娩时母亲的血液、阴道分泌物通过胎儿的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染。

 胎盘剥离时微量血液漏至胎循环中。

 产前或产程中胎儿吸入母亲的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而感染。

 出生后通过哺乳等密切生活接触的水平传播。

 ②接触传播:乙型肝炎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表明家庭成员中可造成彼此间的传播。其主要通过:性接触、接吻、共用牙刷、剃须刀、茶(餐)具等。

 唾液作为传播媒介,在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中意义重要

 唾液本身就可以查出HBsAg。

 口腔粘膜、牙龈的破溃出血可混合在唾液中.

 性接触在乙肝的传播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在卖淫妇女中HBVm阳性率为89.47%;HBsAg阳性率20.24%。

 有HBV携带者的家庭较无HBV携带者的家庭成员中,HBsAg的检出率高6.8倍、Anti-HBs高2.7倍。

 新婚夫妇中,一方HBsAg阳性,另一方未受感染,婚后经过2.25年,原未受感染方有52.6%发生感染,其中14%将变成HBsAg携带者。

 ③医源性传播:它主要是通过输血及血液制品,或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它物品,或意外地接触污染的血液或体液等途径,使HBV经破损的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而感染。

三、 名词解释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通过母婴、血液、体液和密切接触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传染病。HBV感染后可长期无症状携带,也可表现为急、慢性肝炎,甚至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肝功能衰竭等终末期肝病,严重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及心理负担。

乙型肝炎病毒(HBV):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直径42nm的球形颗粒,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HBV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30-32℃时可存活至少6个月,在-20℃时可存活15年。60℃加热1h,98℃加热1min,乙醚或pH2.4处理6h均不能完全灭活HBV。在121℃高压20min、100℃干烤1h、100℃直接煮沸2min、0.1%高锰酸钾2-5min、1:4000甲醛37℃ 72h、2%戊二醛10min、0.5%过氧乙酸、3%漂白粉溶液、5%次氯酸钠和环氧乙烷等处理可灭活HBV。灭活后的HBV无感染性,但免疫原性仍可保留。

乙肝感染的五项指标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的外膜蛋白,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早期出现。表面抗原本身无传染性,但因其和乙型肝炎病毒同时存在,故表面抗原阳性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标志。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 HBs):抗- HBs是由表面抗原诱导产生的保护性抗体。在乙型肝炎感染恢复期或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后出现,它的出现标志着对乙型肝炎病毒产生了特异性免疫。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 HBeAg是组成乙型肝炎病毒核壳中的成分,是乙型肝炎病毒活跃复制和有传染性的标志。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抗-HBe是由HBeAg诱导产生的非保护性抗体。当血清HBeAg阴性而e抗体阳性时,可能有2种临床意义,即乙肝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减轻或乙肝病毒前C区基因发生变异,使e抗原不能产生。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抗-HBc是由核心抗原诱导产生的非保护性抗体,分核心抗体 IgM和核心抗体 IgG。核心抗体 IgM出现较早,但消失较快,持续时间短,故其阳性可作为乙型肝炎感染及复制的标志;核心抗体 IgG出现较晚,持续时间长,也是乙型肝炎感染的标志。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ymptomatic Carrier, ASC):目前称为“非活动性携带状态” (Inactive carrier state),表现为HBeAg阴性,抗-HBe阳性,HBV DNA阴性,ALT持续正常, HBV DNA低滴度(102~104)或测不到。

HBV携带者应注意以下事项:

 定期检查:HBV携带者虽然没有任何症状,肝功正常,但仍要注意生活有规律,不要过度劳累。3-6个月去正规医院检查肝功指标及腹部B超,如果有乏力,纳差等症状,应及时来院诊治;

 不能献血;

 口杯专用,做到分餐饮食,禁大量饮酒;

 牙刷、洗具、毛巾独用;

 分娩及人流注意防护:HBV携带者不管男女均可以结婚、生育。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重要的传染途径之一。分娩后应及时清除新生儿的口腔及咽部的内容物,并于24小时内给婴儿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按要求用药);

 外伤出血要妥善处理。

乙肝知识问答

1、什么是乙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乙肝病程迁延,乙肝感染人数众多,且病程迁延,易转化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经过10~15年,慢性乙肝病人中有20%~30%可进展为肝硬化。由乙肝所致肝硬化患者中形成肝癌的发生率在20%左右。有调查表明,乙肝病人是肝癌高危人群,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有70%-90%感染过乙肝,但并不是每个人最终都会发展成肝癌。

2、乙肝在我国的感染情况如何?

我国乙肝病毒的总感染率为57.63%,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平均为9.75%;乙肝流行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居民高于城市居民。按此估算,我国乙肝病毒感染人数约为7亿(大多系曾经感染,现已恢复,有免疫力)。乙肝HBsAg携带者约1.2亿,其中20%-30%为慢性乙肝病人。

3、哪些人容易得乙肝?

感染乙肝的高危人群包括:

⑴乙肝高发区的儿童,通常在出生和婴儿期被感染;

⑵被感染者家庭成员(特别是配偶);

⑶具有接触病毒危险的专业人员,包括医务人员和急救人员、军人等;

⑷因某种原因免疫功能较差的人员;

⑸静脉注射药物者和血液透析仪使用者等。

4、乙肝是如何传播的?

乙肝病毒可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胆汁、泪液、尿液、汗液等多种体液排出。因此,乙肝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主要为母婴传播(如生育)、血源性传播(如输血)、医源性传播(如外科、眼科、牙科手术等)、性接触传播等。乙肝的传染源主要是乙肝病人(包括急、慢性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

5、哪些情况会传播乙肝?

⑴输血会传播乙肝,不安全输血是乙肝血源性传播的主要途径,如果输入已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则很有可能会感染上乙肝病毒。

⑵不洁性交会传播乙肝,要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和进行安全的性行为,每次性生活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避免感染上乙肝病毒。

⑶补牙、纹眉、纹身会传播乙肝,补牙、纹眉、纹身等器具如果消毒不彻底,污染了乙肝病毒,就有可能引起乙肝的传播。

⑷共用牙刷、剃须刀会传播乙肝,如果乙肝病毒粘附在牙刷或剃须刀上,再给另外一个人使用,就有可能从身体上有破损的地方进入血液,从而被传染上乙肝。

6、哪些情况不会传播乙肝

⑴一起吃饭不会传播乙肝,因为乙肝病毒不通过消化道传播。只有当乙肝病毒通过人身体上破损的皮肤或粘膜进入血液,正常人才有可能会被传染上乙肝。

⑵握手、拥抱不会传播乙肝,一般性的接触不会传播乙肝。

⑶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传播乙肝,乙肝病毒不会通过一般性的公共器具传播。

⑷咳嗽、打喷嚏不会传播乙肝,因为乙肝病毒不会通过空气或飞沫传播。

7、乙肝母亲应该注意什么?

乙肝母亲可以生小孩。但是乙肝患者在炎症活动期间,肝功能不正常时最好不要怀孕,因为妊娠可以加重肝脏的负担。应该等患者经休息治疗后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且保持稳定一段时间(至少半年)后,在母亲身心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再怀孕。并且,孩子出生后要及时和全程接种乙肝疫苗以阻断垂直传播。

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特别是母亲伴有HBeAg阳性者,要在1岁和6岁时采血进行常规监测,以了解其是否产生了有保护性的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如果没有,要及时进行加强免疫,因为这些孩子受再感染的危险性是HBsAg阴性母亲孩子的10倍。感染后容易变成HBsAg携带者。

8、什么是乙肝“两对半”?

乙肝“两对半”,其规范的术语应是——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即“乙肝三系”。它包括以下三个系统:表面抗原-抗体系统(HBsAg, 抗-HBs)、e抗原-抗体系统(HBeAg, 抗-HBe)、核心抗原-抗体系统(HBcAg, 抗-HBc)。但由于核心抗原(HBcAg)主要在肝细胞内合成,在血清中很难检测到,所以乙肝三系又被称作乙肝“两对半”。

9、什么是乙肝“大三阳”和“小三阳”?

“大三阳”是指: HBsAg(+)、抗HBc(+) 、HBeAg(+)三项同时阳性。“大三阳”通常表示病毒复制活跃,常常伴有较高水平的乙肝病毒DNA,说明具有较强传染性。

“小三阳”是指: HBsAg(+)、抗HBc(+) 、抗HBe(+)同时阳性。“小三阳”表示病毒复制已处于较低的水平,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较低或阴性,病情往往比较稳定。但如果乙肝病毒DNA水平较高,说明病毒复制仍然活跃,其e抗原阴性可能是乙肝病毒发生变异的结果,病人的病情可能较重和发展加快,应加以注意。

“大三阳”或“小三阳”都只能反映体内病毒的存在状态,或反映传染性的强弱,而不能反映肝损伤的严重程度。由于病毒的复制水平与肝损伤的严重程度不直接相关,病毒多了不一定肝损伤严重,病毒少了不一定肝损伤轻。因此,“大三阳”者病情不一定重,“小三阳”者病情不一定轻。

10、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通过接种乙肝疫苗来预防乙肝被证明是最为有效、也是最为经济的手段。因为预防比治疗效果好得多,而且费用低。此外,乙肝疫苗在预防乙肝同时也可预防丁型肝炎和由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细胞癌。目前国家政策规定,所有新生儿都可以免费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共3 针,按照0、1、6 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 针疫苗后,间隔1 及6 个月注射第2 及第3 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针。

11、哪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一般来说,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者都应该注射乙肝疫苗。但需要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人群应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 (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 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

12、日常生活如何预防乙肝?

⑴不要和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以防生活接触性感染。

⑵不用未检测乙型肝炎指标的血液及血制品。

⑶不到黑窝点去卖血。

⑷不要参与同性恋和宿娼活动。

⑸不要用不洁的注射器、穿刺针、针灸针、牙钻、内窥镜等介入性医疗仪器。

⑹不要用不消毒的穿耳针、纹身针等进行美容活动。

⑺接种乙肝疫苗。

13、得了乙肝怎么办?

当发现自己是个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患了乙肝时:

〔1〕不要恐慌,要树立战胜肝炎的信心。一般认为乙肝是一种不易治好的病,病人思想上往往有很大的压力,而对治疗失去信心。其实,尽管目前没有治疗乙肝的“特效药”,但只要处理得当,合理用药,大多数病人可以获得病情缓解或稳定,改善生活质量和预后。因此病人要有乐观和积极的精神状态,不向病魔低头。

〔2〕不要病急乱投医。要到正规医院,找有经验的肝病专科医师看病,与医生密切配合,按时用药,在病情变化或有不良反应时,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并且到正规医院或药店购买国家批准的药物。

〔3〕定期检查。每6个月进行肝脏功能及B超等检查,以便及时了解肝脏的健康情况和肝炎的状态。

〔4〕注意休息、不能饮酒,生活、饮食和睡眠要有规律。

〔5〕不要轻信广告宣传。绝大多数虚假广告介绍的所谓“保肝药”、“病毒转阴药”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