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糖尿病多年后,为了控制血糖值,大部分病人最后都要注射胰岛素,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注射不规范,很多人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有一个病人每次打针都习惯在肚皮上同一位置下针,不到一个月,常常下针的“那块皮”变硬了;有一个病人为了省钱,一支针注射了好久,针头都卷曲变形了还在用;还有一个病人,只顾打针却不舍得花买试纸定期做血糖值监测,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出现并发症……
如果您是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糖友”,发现自己的血糖没有达标,那很可能就是您没有掌握胰岛素的正确注射方法。近期发布的首个《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详细讲述了胰岛素注射的步骤和技巧,对胰岛素注射从准备到结束都制定了明确的规定。《指南》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讲解了注射技术的9步骤和3要素,通俗易懂,便于患者理解和掌握。
●注射前,一针一换,不能重复使用
在开始胰岛素注射之前,首先要洗手、核对胰岛素类型和注射剂量。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注射笔上留有用过的针头,应立即拔下,并换上新的针头。许多朋友都没有养成一针一换的好习惯,把针头留在胰岛素笔上,下次继续使用,这样会造成五大弊端。第一,容易使空气(或其他污染物)进入笔芯;第二,会造成笔芯内药液泄漏;第三,针头中残留的药液会影响注射剂量的准确性,如果针头内残留的胰岛素形成结晶,会堵塞针头,妨碍注射;第四,注射笔用针头重复使用后,很容易造成针尖钝化,增加注射疼痛;第五,针头重复使用还会导致皮下脂肪增生,血糖波动大,胰岛素用量增加,最终使治疗费用增加。
●注射前,注射部位,轮换才科学
人体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是腹部、大腿外侧、手臂外侧四分之一处和臀部。主要是因为这些部位下面都有一层可吸收胰岛素的皮下脂肪组织而没有较多的神经分布。但上述各部位皮下组织的厚度各不相同,它们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吸收率也有很大差别。总体来说:使用短效胰岛素或早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时,优先考虑的注射部位是腹部。对于中长效胰岛素,例如睡前注射的中效胰岛素,最合适的注射部位是臀部或大腿。
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而产生硬结,使血糖控制不稳定。因此,在平时的注射中要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即在腹部、手臂、大腿和臀部间的轮换注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左边一周、右边一周的方法;一种是按照左边一次、右边一次的方法。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则要求从上次的注射点移开约1手指宽度的距离进行下一次注射,应尽量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每次注射前检查注射部位,判断并避开出现疼痛、皮肤硬结、出血、感染的部位。一旦发现注射部位有疼痛、凹陷、硬结等现象,应停止在该部位进行注射直至上述现象消失。
●注射中,是否需捏皮,要看针头长短
第二次全球胰岛素注射技术近况调查显示:59%的患者选择大腿作为注射部位,而在大腿进行的全部注射中27%没有捏皮,54%的患者在刚刚完成注射未拔出针头时即提早松开捏皮。这些错误的注射手法都会影响胰岛素作用的效果。
《注射技术指南》明确指出:“根据针头的长短正确判断是否需要捏皮以及注射的角度,规范掌握会对注射起到积极作用。”
使用较短(4mm或5mm)针头时,大部分患者无需捏起皮肤,并可90°进针;使用较长(≥8mm)针头时,需要捏皮或45°角进针以降低肌肉注射风险。
●注射后,立即拔针不可取,废弃针头不乱丢
在临床操作中发现,注射完毕后立即拔出针头可能会发生漏液的现象,使胰岛素利用度降低,从而影响降糖效果。对此,《注射技术指南》明确指出:“当活塞完全推压到底后,针头在皮肤内应置留至少10秒钟再拔出。”
注射后的注射器及注射针头均属于医疗污染锐器,不合理的处理不仅会伤及他人,还可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待针头拔出后,应立即将针头从注射笔上取下,将针头或注射器放入专用废弃容器内再丢弃。如果没有专用废弃容器,可以用加盖的硬壳容器等不会被针头刺穿的容器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