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专家指出,乙肝病毒感染者有必要查一下丙肝抗体,以确定是否感染过丙肝病毒。如果抗体阳性,则需要检查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RNA),以确定是否为现症感染。早期确定患者是否合并感染丙肝对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概率至关重要。根据广东荮学院流行病学调查,乙肝合并丙肝感染者约为17.11%,而丙肝合并乙肝感染者更高,占全部丙肝病例的37.14~61.4%。
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已被认为是诱发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乙肝、丙肝重叠感染较单纯乙肝或丙肝发生重症肝炎和病死率要高,导致肝癌的相对危险指数也更大。
早期确定乙肝患者是否合并感染丙肝对帮助医生选择最佳抗病毒治疗方案,从而提高这些患者的治疗疗效至关重要。
根据中国去年颁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乙肝的抗病毒治疗包括干扰素和核苷(酸)类荮物两大类。目前已经上市的核苷类荮物种类繁多,而干扰素“阵营”除了一周注射三次的普通干扰素外,还有一周一次的长效PEG干扰素。
确定乙肝患者是否合并感染丙肝,对选择乙肝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感染丙肝病毒后发展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概率高达80%以上,忽视乙肝患者中丙肝病毒感染,将会使病情加重,严重影响预后。
丙肝常见传播途径都有哪些
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吸毒导致的HCV传播占60%至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针刺等也是HCV传播方式之一。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可能与HCV传播有关;文身和穿皮孔也是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虽然自1992年起对献血者筛查抗-HCV后该途径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因为抗-HCV的产生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或者少数感染者不能产生抗-HCV,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增加HCV的感染机会。
母婴传播: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增高4%至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高至20%,高HCV病毒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机会。
性传播:与感染者性交或高危的性方式增加传播的可能性。同时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者,特别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感染HCV的危险性更高。
药物滥用和毒品注射:假如您注射的针头被其他人使用过,上面附着有其他的人的血液。假如那个人刚好携带丙肝病毒,那么自己便很容易会被传染上丙肝病毒。注射毒品和药物滥用的人群的丙肝病毒感染率要比正常人群高很多。而避免这种丙肝的传播途径的方法,便是不要共用针头或者针头。当然,最彻底杜绝这种丙肝的传播途径还是彻底戒除这些恶习。
文身打耳洞有可能染上丙肝
和郭小姐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武昌的周先生。不久前,周先生也因乏力、食欲下降、上腹部疼痛住进医院肝病科,诊断为丙肝肝硬化。周先生也无吸毒、拔牙、输血史,原来,祸害竟然来自于10年前的一次纹身,10年前,周先生的孩子出生,他把孩子的照片文到了身上,殊不知,就是这一次文身,让他感染上了丙肝。
肝病科李卫平教授介绍说,丙肝病毒和乙肝、艾滋病病毒一样也是通过血液、性、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但丙肝病毒最容易通过血液传播,而纹身的过程需要用针头扎入的方式在人体皮肤表面进行图案造型,纹身针头被纹身师在不同顾客的身上反复使用过,消毒不彻底易引起病毒的交叉感染。打耳洞、穿舌环常伴有出血,这个过程也很容易引起病毒的交叉感染。
更糟糕的是,通过纹身或打耳洞感染上丙型肝炎的人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肝炎感染症状,等到发现时已经是肝炎中度或者是肝硬化,从而贻误了治疗的时机。
李卫平提醒大家,如果您进行过纹身、纹眉、打耳洞、穿舌环等美容项目,又不能确定美容器具是否经过正规消毒操作,建议您查查丙肝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