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风疹的防控
2013-10-16
麻疹、风疹的防控
什么是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全身发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约90%发生在6个月至5岁的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小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末春初为多。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丘疹为特征;传染性极强,在人群密集的小学及幼儿园容易发生流行。
麻疹病毒存在于患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通常要直接与患者接触才被感染,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染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出疹前后5天内为本病的传染期。没有患过麻疹的,不论男女老幼皆易受到传染。6个月以下的小儿从母体获得免疫力可暂不受传染。如果母亲没有患过麻疹,新生儿也能发病。患病后大多能获得终身免疫,个别人可能两次患麻疹。麻疹潜伏期一般在8~14天左右,少者可短到6天,接受过免疫注射者可延长至3~4周。
由于计划免疫的开展,目前相当一部分麻疹患者的临床表现变得不十分典型,易与风疹、幼儿急诊、病毒疹、荨麻疹以及水痘、湿疹、猩红热、药物疹等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
由于近年来麻疹疫苗的应用,使麻疹的临床症状变得不十分规律。
(一)典型麻疹(classic measles) 有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典型症状是高热、皮疹及呼吸道卡他等炎症。潜伏期:平均为10-14天。前驱期:2-4天,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结膜炎等,此期后期可见到颊粘膜周围有红晕的0.5-1mm灰白色小点,称柯氏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出疹期:多在发热4-5天后出现,持续2-5日不等,皮疹为玫瑰色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逐渐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出疹时体温达到高峰,皮疹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恢复期:皮疹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落。如不出现并发症,病情自愈。
(二)麻疹并发症 肺炎,以巨细胞肺炎为主,中耳炎、喉炎、结核、胃肠道、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也可被波及。孕妇患麻疹可导致流产、死产及胎儿先天感染。
(三)轻型麻疹(mild measles) 临床症状为一过性低热,轻度卡他及少量皮疹,全身状况良好。机理为接种麻疹疫苗后产生的抗体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已不能完全抵御麻疹病毒的侵袭,但仍保留一定的抗病能力,因此病毒在体内只能有限繁殖。
(四)异型麻疹( atypical measles) 典型症状是持续高热,不典型皮疹,伴有四肢浮肿,全身疼痛等,经常伴有严重的肺炎。其主要发病机理为接种灭活疫苗后,不产生呼吸道局部免疫和抗F蛋白抗体,当再遇到野病毒时,H为再次免疫反映,HI抗体产生早滴度高。导致麻疹病毒细胞到细胞扩散,与体内HI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后激活补体系统,生成过敏毒素,造成一系列组织病理损害。
(五)急性麻疹后脑炎(post infectious measles encephalitis) 发病率约为麻疹病人的千分之一,绝大多数为未接种麻疹疫苗者。病死率约为15%,病程1-2周,脑脊液和血中可查到麻疹IgM抗体。存活者有轻重不等的后遗症,患者免疫功能正常。自从麻疹疫苗使用以来,麻疹病人年龄明显后移,而急性麻疹后脑炎的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
(六)麻疹包涵体脑炎(measles inclusion body encephalitis) 多见于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疾病呈急性或亚急性过程,脑脊液中有麻疹抗体。
(七)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 virus,SSPE)是一种大脑慢性进行性病变的疾病。大多在患麻疹2-17年后发病,患者多为少年儿童。临床表现进行性智能降低,痴呆,肌阵挛,癫癣,晚期昏迷,患者于发病后1-3年内死亡。发病率一般在十万至百万分之一。
控制措施
(一)预防措施
1. 健康教育:麻疹传播途径较难控制,大多数易感者在患者隔离前已受
到感染,对患者的隔离只能起到一般的作用。重点放在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
2. 免疫接种:
(1)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和胎盘球蛋白可以在短期内预防麻疹,接触者早期注射可防止发病,稍晚只能减轻发病。已接触麻疹病毒6天后注射无效。由于自动免疫的成功和血液制品性疾病的传播,被动免疫应用已大为减少。
(2)自动免疫:麻疹免疫策略在我省定为8个月初种麻风疫苗,1.5岁加强麻腮风疫苗、6周岁加强麻腮疫苗。疫苗免疫的效果从强度与持久性都不如自然感染,一部分可以转阴而患麻疹,而不少人在人工免疫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再接触野毒株获得隐性感染使免疫得到加强。
(二)病人、接触者的管理:对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隔离至诊后5天。对接触者接种麻疹活疫苗或丙球,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隔离,检疫期为21天。
(三)流行期措施: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针对传播途径主要是保持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空气消毒,重点措施是及早给予一定年龄范围易感者的应急接种,阻断流行。
什么是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通过呼吸道和直接接触传播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在疫苗问世前,风疹呈世界性分布,1岁以下不易感染,发病年龄以5-9岁为主,是儿童常见的一个出疹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主,一般间隔3-5年,呈周期性流行。风疹最大的危害是母亲在怀孕早期特别是头三个月感染风疹,造成流产、死产和新生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风疹在我国已列入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但尚未列入儿童计划免疫。 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都有风疹暴发流行的报导,发病率达100-200/10万,我国人群18岁前风疹感染率与年龄、地区、季节和是否为大流行年份有较大关系,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的人群风疹感染率在95%左右。美国等发达国家在60年代后期相继研制成功8株减毒活疫苗株,其中RA27/3株国际上已广泛应用, 现美国等发达国家发病率已降至1/10万之一左右。1995年我国已研制成功风疹减毒活疫苗株BRDII,在1998年获得国家正式文号。一些省份已应用BRDII和RA27/3株疫苗并将其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临床表现
潜伏期10-23天, 风疹传染性不如麻疹,症状比麻疹轻。
(一)典型的风疹:主要表现发热、出疹、淋巴结肿大和结膜炎,病程短。
本病的特点为小的淡红色斑丘疹,先面部而后颈部,再躯干后四肢,通常24小时全身疹子出齐,2-5天疹退,不留色素。出疹严重者热度一般为38℃左右,也有39℃以上的风疹流行报告,疹退后热退,有耳后、枕部、颈下和颈部淋巴结肿大。风疹主要并发症:
1.关节炎和关节痛:成年(青年)妇女中常见,疹退后出现,累及多个大小关节。
2.脑炎:发病率约占风疹病例1/5000,多在出疹后1-7天内发生,病程5-21天。发病急,症状重,突然头痛、发热、嗜睡、昏迷、颈强直,脑脊液中可查到风疹特异IgM 抗体,及时治疗,大多预后良好,有报道病死率达到20%。
3.血小板减少紫癜
(二)无皮疹型风疹 轻度发热, 无出疹。
(三)隐性感染 约占风疹感染25-50%,成人比例更高。
(四)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 CRS) 母亲在怀孕早期特别是头三个月感染风疹,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流产、死产和新生儿一个或多个器官畸形。以先天性白内障、心脏畸形和耳聋等为典型特征,此外还有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紫癜,心肌炎和青光眼等统称为CRS。 CRS患儿体重低,行为及运动能力低下,有些畸形出生时已很明显,但耳聋、智力低下、运动失常等在1岁或几岁之后才被发现。
控制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 风疹显性和隐性感染对怀孕早期胎儿都有危害,重点预防孕妇特别是怀孕头3个月内感染。 重点查育龄前妇女IgG抗体,阴性者给予风疹疫苗预防接种,接种3个月(或半年)后IgG抗体阳转者再怀孕。无疫苗接种史的孕妇应避免接触风疹,如发现孕妇接触风疹应尽快检查IgG抗体确定是否易感,如未出疹,4周后复查IgG是否阳转,如IgG阴性则在潜伏期后查IgM抗体,以明确诊断。
2.免疫接种 风疹免疫策略在我省定为8个月初种麻风疫苗,1.5岁加强麻腮风疫苗。免疫抑制者和孕妇为疫苗禁忌证。
(二)病人、接触者的管理:对风疹患者和CRS,尤以后者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风疹通过呼吸道、尿液、鼻咽分泌物排出病毒,出疹前1周到出疹后2周的上呼吸道分泌物都有传染性,病人隔离至诊后14天,CRS排毒1年左右,应隔离1年。对接触者进行观察,必要时隔离,检疫期为21天。鉴于相当多的成人风疹感染为亚临床型,并且作为感染特征的IgM抗体仅存在一个月左右,故一次性IgM抗体的检测阴性并不能证明整个早孕期未受到感染。理想的方法应开展婚前和/或孕前风疹IgG抗体的检测,然后对少数抗体阴性或低滴度者,做定期复查,确定早孕期是否风疹病毒的侵袭。
(三)流行期措施: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重点措施是应急接种,重点人群为学龄儿童,青春前期妇女,医务人员和入伍新兵。针对传播途径主要是保持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空气消毒。
麻风疫苗不良反应:1、常见:(1)接种疫苗后24小时内,注射部位可出现疼痛和触痛,一般于2~3天内自行消失。(2)接种疫苗后1~2周内,可能出现一过性轻度发热,一般持续1~2天后可自行缓解,不需特殊处理;对于中度发热反应或发热时间超过48小时者,可给予对症治疗。(3)接种疫苗后12天内可能有轻微皮疹,一般不超过2天,通常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2、罕见:重度发热反应,应给予对症处理。3、极罕见: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麻风疫苗接种禁忌:(1)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及抗生素过敏者。(2)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3)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4)患脑病、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5)妊娠期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