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自2011年12月以来,广州不少医院陆续发现二氯乙烷中毒病人,绝大多数患者,均来自白云区各小皮具厂,从事着与胶水直接接触的“流水线工序”。截至2012年1月16日,已有4例疑似“胶水中毒”死亡,还有不少中毒者挣扎在死亡边缘。
在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8楼,有30多名疑似“胶水中毒”的病人在这里医治,身体虚弱、说不了话、突然变迟钝变失忆是他们的共同症状。虽然这些病人来自全国各地,但他们中有九成的人在白云区的一些工厂作坊从事与胶水有关的工种,因此有家属怀疑是工作中接触到“毒胶水”所致。职业卫生专家表示其病因是“2-二氯乙烷”中毒,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
2月20日,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主任医师刘移民介绍,医院于近日对11名病人进行职业病鉴定,全部确诊为“职业性急性重度二氯乙烷中毒”,这在中毒程度中属最严重的。
医院于20日组织第二批病人进行鉴定,须病人提供“劳动者职业史证明”以及“用人单位证明材料”。家属担心,作坊老板已“走佬”,且工厂多为无证经营,无法提供上述两大材料,无法完成职业病鉴定程序。对此,刘移民表示,根据最新的职业病防治法,只要病人临床症状与其岗位接触的危害因素吻合,便可下鉴定。这意味着,不管用人单位配不配合,鉴定一样能出。
据介绍,目前所有的二氯乙烷中毒病人共用去的医药费达130万元,其中有近一半是由医院垫付,已付的医药费是由病人自身或是企业支付,“政府起督促企业配合的作用”。据悉,“胶水中毒”病人治疗时间不一,最久的需住院长达三年。
“胶水中毒”病人是否有后遗症?刘移民称,根据卫生部出台的“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后遗症诊断标准”,是否确诊为后遗症,需等病人一年后再次进院检查才能判定。“病人是否还回医院检查,完全靠自觉。不过目前回我们医院检查的,基本都没发现后遗症。”
案例1:
他突然昏倒街头
1月12 日夜,年关逼近,离除夕还有10 天。
白云区永泰镇,23 岁的四川小伙陈锡隆走在大街上,一切如常。他拨通了电话,告诉在河源打工的父亲陈技康:打工的手袋厂老板还欠着他两个月工资没发,买票回家还要等两天再说。如果买不到票,干脆就留在厂里过年。
陈锡隆不知道,一场灾难正悄然袭来。23岁的陈锡隆在白云区永泰镇一家手袋厂工作,他的工作内容是给手袋“上胶”,在工作4个月后, 1月12日晚上,陈锡隆突然在街上晕倒,直至凌晨才被工厂老板发现。之后,陈锡隆被送去三九脑科医院抢救数日后,又被转到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救治。直到2月9日,陈锡隆才从重症病房转出来,不过他虽然醒了过来,但记忆却几乎完全被抹掉,他记不得自己曾命悬一线,也记不得自己的名字,甚至对于旁边的至亲也完全认不出来是谁。他突然晕倒在街头,直至凌晨才被工厂老板发现。在三九脑科医院抢救后,被转院到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接受职业病治疗。经检查,陈锡隆的病因是二氯乙烷中毒。医院怀疑陈锡隆的中毒可能是胶水所致,与他此前从事的“上胶”工作有关。
记者在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采访时发现,与陈锡隆一样病情住院的病人超过30个,他们的发病症状均是:突然晕倒,身体越来越虚弱、头脑突然变迟钝,失忆。他们的发病病因也十分一致——二氯乙烷中毒。更相似的是,这群病人的工作地点均在广州市白云区,而他们的工作内容均与胶水有关。
30多名患者,有9成都是在广州市白云区的皮具加工厂、小作坊工作。他们多数都没有跟工厂签合同,更不用说有医保和社保等福利了。一位名叫聂四荭的病患也是近日才从重症病房出来,他已经自掏腰包花了12万元在这个病上了,而他所在工厂的老板据说已经跑了。
记者随即走访白云区永泰镇的皮具生产工业区发现,多数皮具厂的规模都很小,只相当于一个小作坊。皮具厂内的设备非常简陋,厂房内四处可以闻到浓烈的胶水味。很多正在“上胶”的工人们连基本的口罩和手套都没有佩戴。
一名工人跟记者透露说“我们工厂所用的胶水都没有正规的包装,买一包正规胶水的价格可以买三包我们所用的胶水了。工厂肯定更愿意买散装的无牌的胶水啦!而我们根本不懂得怎么辨别胶水有没有毒。况且工厂发的口罩都很差,戴了也没有用。”
案例2:
七旬老母照顾中毒儿
在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8楼,36岁的聂四红躺在病床上,鼻插氧气管,不能言语和下床走动,大小便无法自理,只能靠眨眼睛来表达意思。儿子入院后,71岁的刘金好南下广州做看护,为儿子端屎端尿,喂饭擦身。
聂四红是家中老三,至今未婚。去年4月,他离开湖北赤壁老家,跟着老乡来到白云区石马村的永兴皮具厂打工,老板安排他去擦胶水。今年1月7日,离过年仅剩半个月,聂四红却倒在了回宿舍的路上。聂四红被诊断为二氯乙烷中毒,医疗费由政府帮忙解决,可不菲的看护费还是让家属为难。事后工厂老板拿出一万元,房东拿出三万元。
案例3:
花季少女两月“中招”
旁边的一间病房里住着三个小姑娘,分别是18岁、17岁和16岁,同样是二氯乙烷中毒。和聂四红一样,她们也是在白云区的皮具厂上班,同样是车间里的胶水工,最短的仅进厂两个月就“中招”了。
16岁的邓彩凤是高州人,半年前进到白云区龙归的圣哥亚地皮具厂做胶水工,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只干了四个月,她就倒在岗位上。“每天连加班要工作11个小时,冬天冷不开窗,不开通风扇。我们擦的都是成桶的万能胶和粉胶,味道很臭,即使戴口罩也不管用。我在车间的角落,熏得最厉害。”去年12月26日,邓彩凤感觉抽筋、脚软、站立不稳,被送进医院。
患者:
最恼工厂老板不理不睬
在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8楼病房,病人几乎都是“胶水中毒”的工人。患者们的症状相似,四肢抽搐,双手抖动,无法自己进食,需吸氧。其中病情轻微者可以下床走动,刚刚推出ICU病房的严重者瘫在床上,无法言语,甚至思维迟钝伴有失忆。
记者发现,中毒的患者中女性居多,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的将近50岁。患者多数都是外省市的来穗打工者。值得一提的是,中毒患者虽然多来自广州白云区,却极少来自同一家工厂,即每家出事的工厂仅有一名中毒患者,最多两例。
“我中毒住院后,老板从没给我打过一个电话”,“我的老板倒好,送来3.8万元表示慰问,其中两万元是我的拖欠工资”,“那个老板本来想走佬的,车票都买好了,多亏我及时报警,才没有跑掉”……在病房里,意见最多的是针对工厂老板。在他们口中,老板的态度让中毒工人寒心。
专家:多开窗通风佩戴合格口罩
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副院长刘移民介绍,去年10月至今,该院共收治疑似“胶水中毒”患者32人,均是1-2型二氯乙烷中毒,是同类中毒中毒性较大的一种。
除1例病重病逝,4例康复出院,现仍有27名患者在院。
“皮具厂工人中毒事件,冬天比较多发。”刘移民院长提醒,这类工厂的老板应注意经常开门窗通风,让工人在工作时佩戴合格口罩。
“中毒患者康复后,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但个别发病急、病情重甚至出现经常性昏迷的患者也不排除会有后遗症。”刘移民院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