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蘑菇毒性难辨你莫吃

2015-05-08


    8月21日,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透露,今年6月以来,国内连续发生食用野生菌中毒并导致人员死亡事件。专家提醒市民,雨水增多,野生蘑菇生长旺盛,公众勿采摘、购买和食用野蘑菇,尤其对自己不认识的野蘑菇,绝不要轻易食用。

野蘑菇毒性难辨莫吃
 


 

    8月9日,北京发生因采食野生蘑菇7人中毒,2人死亡事件。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患者食用的野生蘑菇为鹅膏菌,此前由该蘑菇引起的中毒病例在国内尚无报道。

    8月11日晚,解放军307医院接治了河北省文安县左各庄镇21名因吃野蘑菇而中毒的民工,他们在住地附近杨树林里采摘野蘑菇当菜吃,5个小时后都出现肚子发胀、上吐下泻等同样症状,到乡卫生院就诊后,被转到县医院,再转到北京解放军307医院治疗。经检查,所有中毒民工都有不同程度的肝、肾等器官损伤。

    毒蘑菇又叫毒菌,我国毒蘑菇约有180多种,其中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30多种,常见的有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鳞柄白毒伞、毒伞、残托斑毒伞、毒粉褶蕈、秋生盔孢伞、包脚黑褶伞、鹿花菌等。野蘑菇中毒很难救治,死亡率高,因采食野生蘑菇而造成的中毒、死亡事件每年各地都不断发生。

    毒蘑菇含有植物性的生物碱,毒性强烈,可损害肝、肾、心及神经系统,一种毒蘑菇常可含有多种毒性物质,有的互相拮抗,有的互相协同,即使是微量被吸收到体内也是很危险。因毒蘑菇的种类不同,进食后一般经1-2小时即出现中毒症状,有的仅10分钟左右。如:剧烈呕吐、腹泻并伴有腹痛、痉挛、流口水;突然发笑、进入兴奋状态,手指颤抖、有的出现幻觉。毒蘑菇中的毒素比较复杂,所含毒素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各异。

    中毒症状:
    1、肠胃型:表现为剧烈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
    2、神经型:多汗、流涎、流泪、脉搏缓慢、瞳孔缩小等,严重者可见呼吸抑制甚至昏迷死亡。
    3、精神型:头晕、精神错乱、昏睡,严重者多有幻觉谵妄表现。
    4、溶血型: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等,甚至出现无尿或少尿等肾衰表现。
    5、肝病型: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虽自行缓解或消失,但于1-2天后再表现为黄疸、出血,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甚至惊厥、昏迷。

    急救措施:
    ①、立即呼叫救护车。
    ②、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把手指伸进咽部催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③、在等待救护车期间,为防止反复呕吐发生的脱水,最好让患者饮用加入少量的食盐和食用糖的“糖盐水”,补充体液的丢失,防止休克的发生。
    ④、对于已发生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⑤、为患者加盖毛毯保温。
   
⑥、治疗当心被假愈期迷惑。有些患者经过治疗后,如呕吐、腹泻等类似急性胃肠炎症状会缓解,就放松警惕不再接受治疗,但几天后,又会出现不适症状,再去就诊时已查出有肝肾等多器官的损害现象,严重的出现肝衰竭,这时成功抢救的机会就小了。一旦出现蘑菇中毒事件,最好在医院接受积极治疗,直至完全康复后再出院。

    预防中毒:

    有毒野蘑菇种类繁多,其大小、形状、颜色、花纹等变化多端,辨别是否有毒,即使专业人员也很难做到。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因此预防极为重要。  

    1.不要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

    2.不要在流动商贩处购买新鲜或干的野蘑菇。晒干野蘑菇一样有毒。

    3.食用蘑菇时,如发现异样者应挑除。

    4.餐饮企业要提高警惕、严把采购关、确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