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职业病是农业生产劳动中常见的一类疾病,主要由接触一些致病物质引起,应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采取积极防治措施,以提高农友们的健康指数及农业生产劳动质量。
菜农皮炎 菜农由于在挑水、浇灌、施肥和采摘蔬菜劳动中,经常接触粪水、污泥及潮湿的菜园地面,皮肤受到浸渍发白、发痒。受蔬菜及菜田里农药、化肥的刺激,浸渍现象加重,发生糜烂而引起浸渍性皮炎。预防方法:一旦发生菜农皮炎,应洗净手脚、擦干,然后扑上干燥性粉剂,如滑石粉、50%枯矾扑粉等便可治好,有发脓者,应搽磺胺软膏、四环素软膏等。
接触性皮炎 有过敏体质的人由于经常接触兔的毛皮,手背、下肢、腹部皮肤上会出现红色凸出皮肤的疹疮,发痒,抓伤后可发炎。因此饲养室通风要好,在剪毛时应先戴上口罩和手套,还要穿隔离衣,然后再接触兔毛,对有癣病的兔子应积极治疗。接触兔毛后,双手应用肥皂或盐水洗净。
麦芒痒 又称麦疮、麦疥病,是一种急性皮肤病,常见于麦收季节。主要表现为接触部位出现针尖样皮疹,局部瘙痒,皮肤刺痛,若经汗水浸泡,症状常会加重,严重时还可产生水疱,抓破后可发生糜烂,很像湿疹。为防止麦疮,在麦收季节,如收割、脱粒或运输麦子时,应穿长袖衫和长筒裤,袖口和裤脚要扎紧,最好穿长筒鞋和袜子。尽量减少皮肤的外露部分,避免与麦芒接触而致病。要注意卫生,劳动收工后用温水洗澡。凡沾上麦芒、麦皮、麦糠的衣服须及时更换清洗。劳动前身体暴露部位,如手、面等部位可预先涂擦一薄层止痒剂或止痒油,以减少麦芒、麦皮对皮肤的刺激。麦芒痒一般不需特殊治疗,通常患病后休息数日即消退,或在麦收后数日便可自愈。若予治疗,在患有皮疹的部位,可先用清水洗净,再涂擦炉甘石洗剂等。
虫咬皮炎 是秋收季节的常见病,俗称“谷疮”,多由毛虫、螨、蚁、虱、蚊等叮咬引起,使皮肤红肿、发痒、起疹,严重者可造成风团、红斑或水疱等。此时可涂以薄荷炉甘石洗剂、皮炎平霜或用鲜马齿苋、野菊花、青蒿择一捣烂涂敷。注意切勿搔抓,以免溃破感染。下田前最好在皮肤暴露处擦风油精加以保护。
水浸疮 即稻田皮炎,是插种稻秧时与田水接触而引起的皮肤病,最常见的有两种,一为动物血吸虫尾蚴皮炎,另一为浸渍糜烂型皮炎。前者一般在下田10-30分钟后发病,先感浸水部位皮肤瘙痒,随之出现菜子的小细点,数小时后发展成黄豆大小的水肿丘疱疹,剧痒并有刺痛;后者多因手足长时间浸泡在含有机物丰富的田里,使指(趾)缝和掌面等处皮肤不断的机械性摩擦所致。使摩擦处表皮肿胀、起皱,随后表皮破溃,露出红色的糜烂面渗液或感染化脓。对前者的预防,首先是消灭椎实螺,其次可采用松香200克、卤水200毫升、酒精50毫升、黄甘油200克,制成防护膏涂搽在皮肤上形成药膜,用以隔绝疫水。对后者的预防应尽量避免在高温水田中作业,抢种时可采用“分组干、湿轮作法”,即下田几天后,在旱地劳动几天,再下田。下水前亦应外涂防护剂保护,如复方墨旱莲软膏等。
谷痒症 又名“螨皮炎”“稻草痒”“杂货痒”等,是一种螨虫叮咬皮肤后引起的急性皮炎。因多发于接触谷物杂草的农民,故名“谷痒症”。多发生在夏、秋温暖潮湿的季节。一般皮疹较局限,但也可遍及全身,而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乏力及发热。症状严重的可有胸闷、腹泻,个别患者可发生哮喘。病程约1周,可留下色沉斑点。预防措施主要为,注意居室的通风干燥,消灭病原虫,必要时可喷洒消毒剂。接触谷物及干农活时注意防护,勤洗澡更衣。家用草席及谷物,应及时消毒和日晒。治疗以对症为主,可外用清凉止痒的霜剂或炉甘石洗剂,加用抗组胺药物,合并感染的可加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