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区2021年4月疾病预报(二)

2021-04-16

1.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出现水疱为特征的传染病,感染对象主要为5岁以下儿童,尤其幼托儿童。

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1~2天内口腔、咽、软腭、颊黏膜、舌、齿龈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破溃成小溃疡,由于疼痛,常流涎和拒食。同时手足亦出现皮疹,在手足的背侧面和手指(趾)背侧缘、甲周围、掌跖部,出现数目不定的水疱,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一般经过良好,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

随着气温上升手足口病发病会逐渐增多,预防措施上,学校和幼托机构要加强晨午检,患病儿童应离校(园)居家隔离,做好护理;加强教室、居室等环境空气流通;做好日常性学校和幼托机构等消毒隔离(玩具、餐具、便器等消毒)。流行期间不宜带婴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2.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以出疹为特征,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大龄儿童和成人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也可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迅速进入出疹期。婴幼儿由于症状不明显,常以出现皮疹为第一个体征,皮疹呈向心分布,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最后播散四肢,皮疹以躯干最多。由于皮疹分批连续出现,发疹2~3天后,同一部位常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即所谓“多型性发疹”。

水痘有高度传染性,水痘和带状疱疹病人是传染源,病毒存在患者皮疹疱液、血液、呼吸道分泌物中,出疹前1~2天至疱疹完全结痂均有传染性。水痘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水痘痂皮无传染性)和空气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污染的用具传播,处于潜伏期的供血者可通过输血传播。

预防:(1)管理传染源 一般水痘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疱疹全部结痂。带状疱疹患者不必隔离,但应避免与易感儿及孕妇接触。(2)切断传播途径 应重视通风换气,避免与急性期病人接触。在集体机构中,对接触病人的易感者应进行医学观察3周。消毒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用品。托幼机构宜用紫外线消毒。(3)保护易感者 接种水痘疫苗,12月龄至12岁儿童于12-15月龄时接种第一剂水痘疫苗,4-6岁时接种第二剂水痘疫苗。

3.猩红热

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是儿童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病人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偶可通过被污染的牛奶或其它食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3~10岁儿童为好发年龄。感染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由于引起猩红热的链球菌有多种型别,多无交叉免疫,故可再感染。本病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高发。

预防:(1)在本病流行季节,加强托幼机构、学校晨午检,发现患儿及时隔离治疗,隔离一般不少于7天。有并发症及集体单位儿童可适当延长隔离期。(2)要建立卫生清洁和消毒制度。教室、居室定时通风换气;各种用具、玩具定期消毒,不能擦洗的,可在户外暴晒l-2小时;讲究个人卫生,保持手的清洁。(3)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尤其防止牛奶以及奶制品的污染。(4)在当地有猩红热流行时,应避免组织集体活动。(5)学校、托幼机构等单位发现聚集性病例(应及时报告当地疾控机构,在疾控机构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疫情扩散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