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痢疾,又称肠阿米巴病,是由致病性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侵入结肠壁后所致的以痢疾症状为主的消化道传染病。病变多在回盲部结肠,易复发变为慢性。原虫亦可由肠壁经血流---淋巴或直接迁徙至肝、肺、脑等脏器成为肠外阿米巴病,尤以阿米巴肝脓肿最为多见。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 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见, 与文化水平低、卫生状况差密切有关。估计全球约有4.8亿人感染病原。3400-5000万人发生侵袭性阿米巴病, 主要为阿米巴性痢疾和肝脓肿。每年因侵袭性阿米巴病死亡的人数高达10万人, 其死亡率在原虫病中仅次于疟疾。在发达国家的高发人群主要为男性同性恋者、旅游者和移民。我国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 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呈全国性分布, 平均感染率为0.95%。西南5个省的感染率在2%以上, 12个县感染率超过10%。感染呈明显的家庭聚集性。调查仅为1次粪检结果, 感染率肯定比实际水平为低。在我国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仍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传染源主要为慢性和恢复期病人粪便排包囊者和带虫者。由于滋养体抵抗力弱, 急性病人不起传染源作用。在国内猪也可作为传染源值得重视。阿米巴包囊经口传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包囊污染水源是酿成地区性暴发流行和高感染率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污染的手、食物或用具;苍蝇、蟑螂等可携带包囊传播疾病; 男性同性恋者肛-口接触或性行为的传播方式在欧美国家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