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七月的炽热扑面而来。随着暑期来临,外出旅行增多,要注意防暑降温和假期安全。区疾控中心在此提醒广大市民,提高防控意识,谨防蜱虫叮咬,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同时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一、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新更名为大别班达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蜱虫为传播媒介的新发急性传染病,部分地区称“蜱虫病”,多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带,流行季节为4-10月。发热伴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可达40℃以上,可伴乏力、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淡漠,严重者可出现意识改变、ARDS、消化道出血等。多数年轻患者通过及时、规范治疗预后良好,少数年龄较大或既往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主要预防措施有:
1、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2、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等。
3、进入室内前检查蜱,发现蜱应及时清除。
4、及时清理院内和住宅周围的杂草、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
5、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应尽快将蜱取出,但不可用手直接碾碎或拔取,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宜用尖头镊子等工具贴近皮肤夹住蜱口腔部,垂直拔取,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或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或虫咬伤口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二、预防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一组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夏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如手足口病、细菌性腹泻等。
预防肠道传染病应做到以下几点:
1、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尤其是饭前便后、准备和加工食物前。
2、注意饮食安全:不喝生水,食物需烧熟煮透后食用,贮存和加工食品时,需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不生食鱼、虾、蟹、贝类海产品,不吃感官异常和未烧熟煮透的菜肴。
3、避免接触病人:尽量减少与肠道传染病病人的接触,病人用过的餐具、水杯、便器、卧具等注意清洗消毒,避免疾病的传播。
4、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注意劳逸结合。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三、预防高温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中暑后,轻则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等,重则可表现为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四肢湿冷、面色苍白等,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损伤。
1、及时补充水分:高温天气时,不论运动量的大小,都需要增加液体的摄入,不应等到口渴时才喝水。
2、合理安排户外工作时间:在露天或高温环境下工作者,需加强通风降温,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合理调整工休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3、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关注天气预报和高温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如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等。尽可能选择阴凉处行走或活动,避免太阳直晒及体力消耗。
4、加强健康监测:一旦出现中暑,应及时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平卧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如果中暑症状比较严重,出现昏迷、高热、恶心、呕吐、脱水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特别提醒
暑假来临,孩子们迎来欢乐时光,但各类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多。区疾控中心在此提醒广大市民,做好以下防护,筑牢暑期安全防线。
1、防止溺水:不私自下水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玩耍;游泳需在家长陪同下,选择正规游泳馆;发现同伴溺水,立即呼救,不盲目下水施救。
2、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走斑马线,不闯红灯;乘车系好安全带,不将头手伸出窗外。
3、饮食安全: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过期食物,不随意采食野生蘑菇和植物;外出就餐选择卫生合格的餐厅;少吃冷饮和高糖食品,规律饮食。
4、健康防护: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多通风;出现发热、腹泻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