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七中艺术教育工作综合评价报告
一、 艺术课程建设与实施质量
章丘七中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音乐、美术基础课程开课率达到100%,确保所有学生接受系统化艺术教育。在课程结构上,学校不仅完成国家规定的艺术课程教学任务,还积极探索校本课程深度开发。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和教师专业优势,开设了剪纸、书法、合唱等校本艺术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并实施“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的三定管理机制,形成了“基础课程+校本拓展”的双轨课程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该校作为“济南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将非遗项目引入课堂,例如剪纸课程融入章丘民俗文化元素,使地方艺术传承与学校教育形成有机融合。
在课程实施层面,学校倡导跨学科艺术渗透,鼓励非艺术学科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情景表演等形式融入艺术元素,如在语文古诗文教学中配以传统书画欣赏,在历史课程中结合传统音乐赏析,形成多元立体的美育网络。然而,对照山东省“艺术模块化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在高中选修课程多样性上仍有提升空间,尚未建立分层选修体系,也未提供戏剧、影视等现代艺术模块课程,与省内前沿学校存在差距。
二、艺术活动体系与育人成效
学校构建了多层次艺术活动平台,以“面向全体、培养特长”为原则,实现学生活动参与率100%。年度常规活动体系包含三大核心板块:
- 主题艺术节:每年举办金秋艺术节,涵盖达人秀、课本剧、合唱、小品等十余类项目,为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舞台。活动设计突出“班班参与、人人展示”,通过班级联赛选拔机制扩大覆盖面,例如合唱比赛要求全校班级组队参赛,强化集体美育氛围。
- 专项赛事体系:组织学生参加书法、绘画、摄影等县级及以上竞赛,近年在章丘区中小学生艺术比赛中屡获一等奖;同时在校内举办硬笔书法、校园漫画等定期赛事,确保专项艺术活动顺利开展。
在活动特色方面,学校创新推动德育美育融合,如组织“红色主题创作”,在劳动实践中开展田野写生,使艺术活动承载价值观培育功能。但对比济南市班级艺术联赛要求,学校在常态化班级艺术展示方面尚未形成学期贯通的机制,班级自主艺术活动频次有待提升。
三、 艺术师资队伍专业发展
学校当前配备专职艺术教师14名,其中音乐教师6名、美术教师8名,,学历达标率100%。师资队伍呈现两大亮点:
- 专业能力突出:美术教师齐永臻作为山东美协会员,作品《幻·影》入选山东省青年美展,并获中国体育美展入会资格;音乐教师窦洪梅获得山东省高中组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音乐教师团队多次获市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专业创作能力转化为教学优势。
- 培养机制完善:建立“校本教研+外部进修”双轨培养体系,校内通过集体备课、优质课评比提升教学能力;校外支持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如美术教师参与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并获一等奖,近三年培训覆盖率达95%。
在教师激励机制上,学校保障艺术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中与其他学科同等待遇,课外辅导计入工作量。但受限于农村区位,高层次人才引进仍存挑战,缺乏舞蹈、戏剧等专业教师,部分社团依赖外聘专家支撑,师资结构完整性需加强。
四、条件保障与资源配置
学校在硬件建设上持续投入,用于校舍改造,专项设置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及其他艺术活动室,均按国家I类标准配备器材。特色空间建设包括:
- 多功能艺术楼:配有专业音乐教室、舞蹈房、画室、器材室等满足专业教学与小班实训需求;
- 校园文化载体:建设艺术长廊展示学生作品,广播站每日播放经典音乐,形成浸润式美育环境。
经费保障方面,设立年度艺术专项预算,主要用于器材更新、活动开展与师资培训。但对比区域优质校,硬件配置仍存差距:尚未建立数字艺术工坊(如动漫设计、数字音乐实验室),传统教室占比超过90%,限制了现代艺术课程开展;年度经费未公布明确数额,可能影响大型展演活动的可持续性。
五、 特色项目建设与成果
依托“济南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基础,学校着力打造传统文化特色项目群:
- 非遗传承项目:剪纸课程聘请民间艺人授课,学生作品获章丘区展览奖项;书法社开展“碑帖临摹-创作-展览”进阶培养,连续三年在济南市班级艺术联赛中获奖;
- 地域文化融合:开发“章丘民俗艺术”主题课程,将黑陶纹样、章丘梆子、融合三山峪红色文化教育等元素融入美术与音乐教学,形成校本文化标识。
在品牌影响力方面,艺术教育成为学校“五育并举”战略的核心支点,助推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如马晓乐同学获全国艺术展演奖项,相关成果被媒体誉为“校园洋溢激情与诗意的典范”。但“一校多品”建设中,现代艺术项目(如数字媒体艺术、街舞等)尚未纳入课程体系,与传统项目发展不均衡。
六、艺术素质测评与质量监控
学校严格执行艺术素质测评全覆盖制度,成立校级领导小组,年测评实施率达100%。测评体系包含:
- 多维评价内容:涵盖基础理论(音乐、美术知识)、技能展示(演唱、绘画实操)、实践表现(活动参与度)三大维度;
- 结果应用机制:测评未达标学生安排教师专项辅导并复测,2023年测评数据显示优秀率46.5%、良好率51.5%、合格率2%、不合格率0%,体现全体达标导向。
然而,学校尚未建立动态艺术成长档案,未形成“测评—分析—改进”闭环;对比济南市要求,未公开年度艺术教育报告,在课程建设、师资配备、经费投入等关键信息披露不足。
七、存在问题与发展建议
7.1 现存短板分析
- 课程现代化不足:缺乏数字艺术、戏剧等模块,选修课占比低于30%;
- 师资结构性缺项:钢琴主项、戏剧教师空缺,制约课程拓展;
- 经费机制不透明:未公布专项经费数额及占比,设备更新速度滞后;
- 质量闭环未形成:缺乏年度艺术报告制度,测评结果未驱动系统改进。
7.2 针对性提升策略
- 课程体系优化
- 开发数字媒体艺术、校园戏剧等现代模块,力争选修课占比提升至40%
- 推行“走班选课”制度,建立“基础类—兴趣类—专业类”三级课程链
- 师资结构完善
- 引进钢琴主项、戏剧专业教师2-3名,组建跨学科艺术教研组
- 深化与章丘书画院合作,外聘专家不少于6人/学期
- 条件保障升级
- 设立艺术经费年度公示制,确保投入不低于公用经费10%
- 建设数字艺术实验室,配置数字绘画板、音频工作站等设备
- 质量监控强化
- 编制发布《章丘七中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重点披露:
- 艺术课程创新与实施成效
- 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成果
- 经费投入明细与设施升级进展
- 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数据分析与改进措施
- 建立“学生艺术成长数字档案”,实施个性化发展追踪
章丘七中艺术教育已形成“传统文化见长、全员参与保障”的底色,未来需通过课程现代化转型、师资结构性补强、质量透明化管理三轨并进,打造“传统与现代交融、普及与精品共生”的齐鲁美育典范,真正实现“艺术是心灵的体操”(章丘七中办学理念)的育人愿景。
章丘七中2025年美育评价
字号:
大 中 小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